這篇在 Havard Gazette上的文章,讓我想起小時候,
當我的弟弟每天傍晚在屋外跟小朋友玩時,
我在房間裡練鋼琴。每天兩小時,非常努力的苦練!
那時,一點也不覺得苦。只覺得很有成就感,為自己感到驕傲。
只是,那驕傲是不自在的。
因為我其實很想出去玩,很想要到稻田裡去奔跑。
或是去抓青蛙....
練鋼琴跟學習所有的事情一樣,都必須要有恆心,
不間斷地,
有自覺地精進。
回想起來,六歲到十二歲的我實在是太年輕了。
無法表現音符裡的許多技巧與情感。
和現在我學起大提琴感受到的單純快樂比較起來,
當時鋼琴的結構與技巧複雜,而小女孩內心結構過於簡單,
體現不了弦-外--之---音----。
看了楊文信在學習大提琴過程中自敘談到學習音樂的過程,
提及他決定要走大提琴家的路是因為發現若是自己演奏出來的樂曲能夠帶給
聽眾共鳴的感
動,
他將欣喜萬分。
那感動若是在生命需要得到能量時被啟發,
繼而能夠產生持續的力量發揮出來,
相信就能把靈魂裡愛與美的元素傳導到身邊....
當我的弟弟每天傍晚在屋外跟小朋友玩時,
我在房間裡練鋼琴。每天兩小時,非常努力的苦練!
那時,一點也不覺得苦。只覺得很有成就感,為自己感到驕傲。
只是,那驕傲是不自在的。
因為我其實很想出去玩,很想要到稻田裡去奔跑。
或是去抓青蛙....
練鋼琴跟學習所有的事情一樣,都必須要有恆心,
不間斷地,
有自覺地精進。
回想起來,六歲到十二歲的我實在是太年輕了。
無法表現音符裡的許多技巧與情感。
和現在我學起大提琴感受到的單純快樂比較起來,
當時鋼琴的結構與技巧複雜,而小女孩內心結構過於簡單,
體現不了弦-外--之---音----。
看了楊文信在學習大提琴過程中自敘談到學習音樂的過程,
提及他決定要走大提琴家的路是因為發現若是自己演奏出來的樂曲能夠帶給
聽眾共鳴的感
動,
他將欣喜萬分。
那感動若是在生命需要得到能量時被啟發,
繼而能夠產生持續的力量發揮出來,
相信就能把靈魂裡愛與美的元素傳導到身邊....
我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是一點兒也不耐煩坐在鋼琴前個把個小時,只為了把哈農的音階前前後後練上好幾回。彈沒兩遍我就會找藉口下鋼琴喝水上廁所東摸西摸,後來我爸媽祭出了大絕招,只要我每認真練琴一小時就買一個我想吃的糖果給我,只能說小孩子真好騙XD 就這樣吃著吃著,還真的吃出興趣來了(笑)
回覆刪除